10年專業(yè)筆譯品牌?
10年數(shù)萬場口譯
專業(yè)留學移民翻譯
多語言網(wǎng)站翻譯
89種語言服務
深圳泰語翻譯事業(yè)大約從佛教傳入中國后開始的,至今,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據(jù)史籍記載.佛教最初傳入漢土比較統(tǒng)一的泛指說法是在西漢末年,約在漢成帝和哀帝之間(公元前;y;一公元前1年)。早在哀帝(劉欣)時代(公元前2年)有個名叫伊存的人,到中國口授浮屠經(jīng)的一些簡單、簡短的佛經(jīng)經(jīng)句,當然這還算不上佛經(jīng)的翻譯。佛經(jīng)的真正翻譯是在東漢桓帝建和二年(即公元148年)開始的,譯者是從西域來的佛教學者安志高。安志高是波斯人(古代叫安息),他從植帝建和二年(公元148年)到靈帝建寧四年(公元171年)的20多年間,他翻譯了《安般守意經(jīng)》、《陰持入經(jīng)》、《大十二門經(jīng)》、《百六十品經(jīng)》等30多部佛經(jīng)。過了些年,婁邇欲從月支國來到中國,所以人們稱其為支婁邇謐(簡稱支姍)。他譯了《般若道行經(jīng)》、《般舟三昧經(jīng)》和《山三藏記集》等14部經(jīng)書.據(jù)說,支類邇謐譯筆生硬,讀者不易看明白,大概從那時候起,就有意譯和直譯這一類問題了。支墩有個學生支亮,支亮有個弟子叫支謙,他們三人,號稱“三支”.都是當時翻譯佛經(jīng)有名的人物。在這一時期,月支派里還出現(xiàn)了一位大翻譯家,名叫竺法護,他世代住在敦煌郡(今甘肅省教煌縣),他譯的佛經(jīng)多達175部.對佛教的傳播貢獻很大。
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只是民間私人辦的事業(yè)。到了符秦時代(約公元365年一公元384年),深圳泰語翻譯事業(yè)出現(xiàn)了很大的進步,在釋道安《西晉公元357年一公元385年)主持下設置了譯場,成為有組織的活動。佛經(jīng)大多是用梵文寫成的,道安自己不懂得梵文,惟恐翻譯失真,而主張嚴格的直譯,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譯的《種婆沙》,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譯下來的典范。在這段期間道安請來了印度人鴻摩羅什(公元344年一公元413年)鴻摩羅什來了以后.I解和考證了過去的佛經(jīng)翻譯情況,批評了翻譯的文體和方法。他改變了以前眾家的古板直譯的風格,主張意譯,更正過去音譯的缺點,并提倡譯者署名.以示負責。他的譯著多達300多卷,如:《法華經(jīng)》、《金剛經(jīng)》、《中觀論》、《維摩經(jīng)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等。讀過他譯的《法華經(jīng)》的人都說他譯得好,有“天然西域之語趣.,譯文妙趣盎然,表達了原作的神情和風格,為我國的文學翻譯莫定了4礎.對佛教教義的傳播等各方面均發(fā)生很大的影響。
到了南北朝,梁武帝及其繼承者都比較篤好佛教,還專門聘請印度佛教學者真諦來中國譯經(jīng)、講經(jīng)。他來后.先后翻譯了《無上衣經(jīng)》、《十七地論》、《解節(jié)經(jīng)》、《律十二明了論》、《佛性論》、《攝大乘論,、《俱舍釋論》等四十九部經(jīng)書,其中,尤以《攝大乘論》的譯文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較大。
隋時代是中國佛教的大成時期也是我國翻譯事業(yè)比較發(fā)達的時期。隋朝歷史比較短,只有30多年。主要的譯師有:那連提耶舍、閣那崛多、達摩復多等五人,所譯的佛經(jīng)不很多,只有《大乘方廣總持經(jīng)》、《象頭精舍經(jīng)》、《佛本行集經(jīng)》、《大方等大集護經(jīng)》等59部經(jīng)書。其中釋彥瓊(公元557年一公元610年)梵文造詣較深,他對翻譯理論有比較好的發(fā)揮,提出“八備一理論:(1)誠心愛佛法,立志幫助別人,不怕費時長久;(2)品行端正,忠實可信,不惹旁人譏疑:(3)博覽經(jīng)典.通達義胃。不存在暗昧疑難的問題:(4)涉獵中國經(jīng)史,兼善文學,不要過于疏拙;(5)度最寬和,虛心求益,不可武斷周執(zhí);(6)深愛道術,演于名利,不想出風頭:(7)梢通梵文.熟悉正確的暇譯法,不失梵本所載的義理;(8)精通中國的訓沽之學,不使譯文本欠準確.
深圳泰語翻譯相關新聞: